1
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
(
2023-2025
年)
为发挥质量标准品牌的牵引作用,促进中小企业完善管
理、提质增效,加快向专精特新迈进,特制定本行动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贯彻落
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
彻新发展理念,以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通过质
量提升、标准引领、品牌建设,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、大
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持续推进中小企业
发展理念、管理、产品、技术和模式创新,不断增强企业竞
争力和发展力,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
二、行动目标
到 2025 年,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意识显著增强,综
合效能不断提高,质量标准品牌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贡献持
续加大,有力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。
新增贯彻实施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中小企业 10000
家以上,新增参与标准制定等标准化工作的中小企业 1000
家以上,新增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贯标中小企业 2000 家以上。
培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10000 人以上,新
2
增相关领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1000 家以上,形成中小
企业质量标准品牌优秀标杆 300 个。
三、重点任务
(一)提升质量标准品牌意识。
面向中小企业管理者开展专题培训,引导企业牢固树立
“质量是企业生命”“一流企业做标准”“品牌是企业灵魂”的理
念,建立清晰明确的质量标准品牌方针、使命、愿景和价值
观,构建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。开展重点标准宣贯和贯标服
务,指导企业提升标准化能力。发挥“中小企业服务月”、工
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平台作用,为中小企业提
供专业培训和辅导,加强质量标准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。
(二)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。
深入开展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,支持更
多中小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。发挥质量管理体
系增值效应,引导中小企业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,保
障体系有效运行。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先进质量管理
标准贯标达标,科学评估贯标效果,实现质量管理持续成功
及财务经济效益增长。推广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标准,开展企
业质量管理能力自我声明和水平评价,引导中小企业持续改
进提升质量管理整体绩效。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链上配套中
小企业协同配合,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。
(三)推广质量管理数字化。
3
帮助中小企业导入质量管理数字化理念,深入开展质量
管理数字化“深度行”等活动,利用沙龙论坛、线上公开课等
形式宣贯《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(试行)》。推
广成熟数字化、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,为中小企业提供有针
对性的质量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,组织开展典型案例遴选及
经验交流活动。提高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成效,支持专业机
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咨询、诊断评估、数字化水平评测等
服务,帮助中小企业聚焦重点业务环节,用好质量管理数字
化工具。
(四)提高产品质量水平。
帮助中小企业导入适用的质量工程技术,推广先进的质
量设计工具,提高产品质量设计水平;开展关键过程质量控
制能力诊断评价并实施改进,保障制造的一致性、稳定性;
通过优化检测试验方法,保证测试准确性;支持中小企业积
极参与中国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工作,促进技
术创新和示范应用。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,普及精
益管理、精益制造等方法工具和软件,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
解析体系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,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
策划、质量控制、质量保证、质量改进,形成设计、制造、
使用、售后闭环管理,促进产品质量水平持续提升。
(五)推动产品质量分级。
支持更多中小企业参与产品质量分级,聚焦机械、电子、
4
纺织、钢铁、建材、有色等重点行业,开展产品质量分级评
价。鼓励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,指导中小企业参与产品质量
分级标准制定,围绕产品性能、技术能力、用户需求等制定
产品质量分级团体标准、行业标准。鼓励中小企业结合自身
实际迈向中高端,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
企业开展高端品质评价,增加优质产品供给。
(六)防控质量风险。
引导中小企业建立质量风险意识,加快普及相关法律法
规条例及其实施细则,帮助中小企业筑牢质量底线意识,依
法依规生产经营。提高中小企业质量风险防范能力,指导开
展质量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,降低废品率、返工返修费用,
减少退货损失;指导企业利用 5G、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技术、
模式和故障预测、健康管理等方法工具,强化设备故障预防,
降低质量风险隐患。支持专业机构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质量风
险的识别、预警等服务,引导企业建立应急处置和系统评估
机制。
(七)增强标准化能力。
指导行业协会、专业机构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标准化培
训,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手册。引导中小企
业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制度,加强企业标准体系建设,全面
提升标准化管理能力,争创标准创新型企业。支持中小企业
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,着力构建高水平、专
5
业化的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。支持中小企业加强对相关领域
实践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的提炼,积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
品纳入企业标准,大力提升中小企业制定和实施标准的能
力。鼓励中小企业制定技术指标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
企业标准,争创企业标准“领跑者”,持续提升企业标准的创
新性和先进性。
(八)支持参与标准制定。
支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等发挥“独门绝技”优势,积
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,贡献基于创新技术的国际标准提
案,与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树立国际标准。支持专精
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制定,不断提升标准
的先进性和适用性。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快速响应技术创新和
市场发展需求,积极参与团体标准工作。
(九)强化标准的融通发展作用。
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,引导龙头企业
和中小企业通过标准加强全产业链协作,鼓励中小企业加大
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,共同开展标准中的关键技术指标、
通用试验方法、典型应用案例等技术验证,促进设计、制造、
工艺、检测、应用等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贯通,推动龙头企业
和中小企业构建共同的技术标准体系、紧密的产业链协作体
系、完备的供应链管理体系,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。
(十)持续推进贯标达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