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沭阳县第八届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
简 报
( 第 7 期 2023 年 9 月 15 日)
★
“教”无止境,“研”中悟静。9 月 15 日,沭
阳县第八届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全体成员
齐聚沭阳县深圳路实验小学,参加以“聚焦学习任务
群,实践教学新理念”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。
宿迁市沭阳县第八届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简报 第 7 期
未觉池塘春草梦,阶前梧叶已秋声。
砥砺教研意蕴浓,教海遨游共成长。
第三次研修系列简报之二

导师引领 赋能成长
导师张常清校长执教五年级上册《白鹭》一课,
课堂仿佛一首浓郁绵软的诗歌,让人听了如痴如醉。整
节课以读为主,以读为本,从白鹭的品质入手,抓住三
幅画面,设计了“朗读者”“命名士”“配音师”“知心
人”等环节,引导学生读中品味,读中遐想。在张校长
的引导下,孩子们自读自悟,读中品味白鹭精巧如诗的
外形美,将课文朗读成一幅幅自然清新的画,一首首优
雅独特的诗。
导师助理伍娟主任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《桂花雨》。
整节课节奏分明,张弛有度,和学生亲切互动,通过丰
富的朗读设计让文字实现了超越时空的功能,一句句、
一段段,围绕着故乡的桂花将作者快乐的童年生活缓缓
展开,在一次次朗读中让桂花的香气从自然之香,到快
乐之香,到乡亲乡情之香,再到因思乡而氤氲心中的香
气,层层递进却又不着痕迹,带学生体会到作者琦君与
家乡院子里桂花之间的故事,以及其中藏着的情感秘密。
导师林光雷主任执教五年级上册《落花生》一课。他
从课题入手,引导学生提出疑问:为什么是落花生?再通过
图片出示、资料补充、了解作者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,
深入文本,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。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,
教学目标明确,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。运用预学单、
学习单等任务项目引领思考和讨论,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
人物和感悟落花生的内在品格,润物无声。
宿迁市沭阳县第八届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简报 第 7 期

导师助理吴丽丽书记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
《珍珠鸟》,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,课堂围绕任
务一:抓重点句,体会人鸟情意;任务二:借助
表格,梳理信赖过程;任务三:真情练笔,延伸
信赖主题来展开。三个任务,看似按部就班的分
析课文,实际指向性明确,是在一步步引导学生
感受“变”,感悟“情”。并巧妙地将读写训练有
机结合起来,在学生生活与习作练习之间架起一
座相互融通的桥梁,让学生在类推中找到表达窍
门,做到有话可写,有情可抒,仿用结合。
宿迁市沭阳县第八届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简报 第 7 期
主持人张宏霞主任的五维习作课,简约而
又灵动,就像流星划过夜空,一下子点燃了孩
子们表达的欲望和激情。课堂上,张主任打通
了习作与学生生活经验的通道,打通了习作与
学生心理体验的通道,在学生的生活经验、心
理体验和习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,不仅打开
了学生习作的源泉,也让我们找到了习作教学
的金钥匙。
专家指导 研学双修

、、、
宿迁市沭阳县第八届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简报 第 7 期
沭阳县茆圩中心小学杨方春校长在他的讲座《大单元教学之我见》里
指出:在新课程理念下,大单元可以是单元教材中呈现的单元,也可以是
视实际情况,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重组形成的新的单元。大单元不再是原
有知识点的简单相加,而是最小的课程单元,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素养发展
的要求,它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、实现学科育人的基本单位和重要路径。
很显然,教学目标如果是仅仅关注知识片段、孤立的训练技能,学生则难
以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,难以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,难以迁移应用形成素
养。而大单元教学,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。
沭阳县深圳路实验小学的汤
井叶副校长为我们学员作了题为
《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外阅读课
内化策略探析》的讲座。他经过多
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,提出“基于
学习任务群的课外阅读课内化策
略”。总结出以下四个观点:1.读
书要有序;2.阅读要有方法;3.课
外阅读要在课内交流;4.读书要与
写作相结合。

宿迁市沭阳县第八届乡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简报 第 7 期
宿迁市教师发展学院曹智勇教授对这五节
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。张常清校长的课堂精心
设计,思路清晰,环节紧凑,效果较好;伍娟
主任能够在课堂上循循善诱,由浅入深,课堂
精彩,板书美观;林光雷主任的上课风格幽默
风趣,应变力强,举一反三,寓教于乐。吴丽
丽书记的课以生为本,以疑为线,以读促悟,
以练促用;张宏霞主任教学声情并茂,过渡语
妙语连珠,学生回答问题更是口若悬河,师生
配合默契,值得学习。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曹
主任最后再次强调:学好任务群的根本是上好
每一节课;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要有
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;走近作者生活的年代;
走进作者生活的情境当中;力争上好每一节课。
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
高山仰止,知才疏;三人同行,必有师。四位优秀老师的课例和专家
的点评在学员心中扎下了根。学员们学习着、行走着。每一次记录,都是
用心浇灌的涓涓细流;每一次记录,都是教学智慧的宝贵财富。